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进展顺利
2021-06-18 11:06:00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群以落实国家“健康中国”战略为己任,以建成行业有引领、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推广的高水平专业群为目标,聚焦养老服务业的高端“养护医结合”,围绕养老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融合世界一流养老服务标准,利用互联网+养老等技术手段,打造国际化养老服务业德技双修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创建和推广行业领军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完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群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创新“德技双核、校行双驱”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职业岗位技能与职业素养并重”的课程体系,建设专业群“一流”课程资源,造就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打造智慧民生产教融合“三位一体”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进展顺利,建设成效明显。

  2019-2020年,完成国家级成果32项,省部级成果61项;签订单位合作协议20余份;技能竞赛省部级奖项19项;开发“1+X”等级证书培训教材2套,考评人数250余名;获校级一流课程5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开启中德、中俄国际合作办学专业2个,双语课程建设8门;信息素养大赛国家级奖项1个,省部级奖项3个,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省部级奖项2个;开发模块化课程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5份,编写活页式教材14部;培养校内专业带头人5人,校外专业带头人3人,新培养骨干教师4人,引进博士3人;开办产业学院1个,共建本科专业1个,建立博士后工作站1个,市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立项省部级课题23项,校级课题31项,北大以上核心期刊17篇,获国家专利授权22项;入选“重庆英才·名家名师”计划1人,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接待省内外来访单位33家,开展培训服务2600余人日;筹建“重庆养老服务产业联盟”、中德养老研究院等研究机构。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顶岗助力乡村振兴——秀山县扶贫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指出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要求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成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2016年5月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作为双高专业群建设单位,同时承担了扶贫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按照双高专业群建设要求(开展社会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前后选派八名专职社会工作者进驻秀山县,开展扶贫社会工作服务,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大战略大背景下,以扶贫、扶志、扶智为出发点,构建多方联动的自我发展可持续模式。

  社会工作者在介入精准扶贫过程中,发挥社会工作在助推居民参与、协调社区关系和挖掘社区资源上的优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挥传统文明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从挖掘乡村传统文化道德资源和农耕文明遗产、培养乡村文化继承人等方面入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借助传统节日,营造乡风文明氛围,创新农村文化发展,培养村民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充分展现双高专业群优势。

  组建专业队伍 搭建服务平台 深入扎根贫困乡村

  选拔并组建一支涵盖一线社工、教师督导的专业服务力量,深入基层,扎根到群众中去。结合地方特色搭建服务平台,完善基层办公结构,丰富服务功能。首先秉持专业理念,运用同感、共情等专业技巧,拉近社工居民关系,取得居民信任;其次发挥社会工作专业技术,扎实做好基础调研工作,做到精准识别弱势群体,精准对接,精准帮扶;最后,学习本土文化,了解本土民俗风情,调整生活习惯,融入乡村生活。建立社工服务站2个,形成三方联席制度,服务4000余人。

  以调研为基础 做好需求评估 制定服务计划

  社工走访辖区8个组155户,根据需求评估结果,制定了以贫困家庭为中心,以“乡风文明”为抓手,以“社区教育”、“推动居民参与”、“资源链接”、“建立社区支持网络”、“培养本土人才”、“孵化本土组织”为手段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将乡村振兴同精准扶贫结合起来,深挖文化体,培养文化人,借助文化日,建立文化观,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内生脱贫动力,助力乡村振兴。

  策划社区活动 鼓励居民参与 改善社区关系

  助力村民主体意识觉醒,增强村民的责任感,让村民看到乡村大有可为,乡村振兴必须有为。乡村大有可为,是在社区活动中,引导村民去探寻村内的资源,包括村内固有的文化资源、潜在的经济发展优势、现有的乡村政治生态;乡村振兴必须有为,则是指作为被一方水土孕育成长的,深受“坐是一片土,便是一家人”思想影响的村民们,他们拥有极为深厚的乡土情感。在此基础上,唤醒失落的乡村记忆与情感,激发乡村新活力。先后组织开展大型“扶贫、脱贫”主题活动25场,小组活动近30个,促进组织和居民参与,并在参与中获得成长与支持,进而促进村民对潜在文化的发掘和展示,构建互助支持体系。

  开展社区教育 转变村民思想 夯实治理基础

  一是挖掘本土乡贤资源,开展“德育讲堂”等社区教育活动,学习美德、接受新思想新理念。并针对乡村中的落后的思想观念,诸如重男轻女、福利依赖等思想,通过政策解读、小组活动、社区倡导等形式开展社区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改变村民。二是大力弘扬优良村庄公德,挖掘村内优秀文化资源。一方面增强村民对本村文化的认同,形成乡村文化自信感。另一方面通过将传统乡规民约与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理念相结合,并对传统乡规民约不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观进行修正,使乡规民约成为乡村治理中德治的重要支撑。四是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农民政策认识,消除福利依赖。五是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法制教育大讲堂,引入社会力量开展法律法规讲座和“送法下乡”活动,依托农家书屋建立法律图书专栏,增强农民法律素养。六是为留守儿童开展“生命教育”。激励留守儿童探索生命、敬重生命,帮助留守儿童看见“真实的自我”,认识自我、欣赏自我,进而学会与他人交往,用扶持及协助的态度克服环境所产生的挫折和软弱。

  孵化社区组织 促进村民自治 构建支持网络

  孵化4个社区组织,指导成立本土机构1个。社工结合地方实际需求,一是成立乡村志愿者服务队。社工联合秀山仁人公益,将“爱心超市”引入云隘村的志愿者服务站,通过“时间银行”来调动居民志愿服务积极性,从精神上激发农民内在脱贫动力。二是成立乡村文化自助组织。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创新发展传承优秀文化,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促进村民在自己向往和熟悉的文化氛围中更好的发展与生活。三是孵化能够提供专业服务、具备专业人才、深谙本土实情在地化社会组织。

  整合社会资源 健全治理体制 扩大治理力量

  一是挖掘乡贤资源,充分发挥品德、才学为乡人所推崇敬重的乡贤作用,促进村民内部的助人自助,推动自治、德治的充分融合。二是挖掘大学生资源。大学生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对农村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们希望在寒暑假休息之余为家乡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也可以满足其实践拓展的需要。三是挖掘农村社区参与积极者。这类人员对于丰富农村精神生活有重大作用。四是发挥村内组织资源的作用。村民自治组织、老年协会、妇联等在社区治理中联动工作,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五是挖掘本土文化,整合在地资源,通过对村庄血缘与族谱追溯、传统经典人物故事整理、少数名族民族非物质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促进农村治理。社工队对内挖掘本土资源,先后有7名本土义工、村民骨干、大学生为本土扶贫工作服务。对外链接资源,先后为贫困家庭和村小链接资源30余万元,满足困难家庭和组织的需求。云隘村杨某57岁,在家照顾智障儿子21年,母亲93岁高龄,生活不能自理,全家主要靠妻子的征地社保每月500元的经济维持家庭生活。老杨向志愿队求助,社工志愿队了解情况后,定期为杨某做心理疏导与咨询工作,缓解杨某的压力;协助杨某带儿子去县医院做残疾人鉴定,并申请了残疾人证书,通过爱心志愿者协会联系到一家小雨伞商贸有限公司,为其儿子提供工作机会。看到自己辛辛苦苦照顾了21年的儿子终于可以走出家门,自立谋生了,老杨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推动高校顶岗 培养本土人才 提高治理能力

  “高校顶岗”是社会工作深入干预农村治理的一种双重“3+1”发展模式。运作的主要流程:由政府、高校、农村地区三方牵头,社会工作专业教师主导,专业社会工作学生、实际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为主体,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为载体,通过提升专业社会工作学生实务能力与专业情怀,提升实际社会工作者专业素质,提供需求为本的专业化服务,培养爱农村、懂农民的本土社工人才,孵化培育扎根本土、服务农村的社会工作组织机构,在实践中研究提炼并借助政府行政转化为生产力,激发内生发展动力,促进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借助高校专业力量为200余名基层服务人员开展社会工作知识培训,将社会工作服务理念深入基层;另一方面,校地合作共建专业实践基地,培养本土人才,壮大地方社会工作队伍,提高本土社会工作服务质量。开发出版“亲子沟通手册”1本,发表学术文章6篇,申报省部级科研项目5个,横向项目4个,参与国家社科基金1项,撰写经典案例12个,指导学生参与技能竞赛荣获全国二等奖2项,省部级二等奖3项,省部级三等奖2项。先后培养8名社工人才,成员唐炜、彭欣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彭欣、龚妤考取西南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

  推动各方联动 建立长效机制 实现多元共治格局

  充分发挥乡镇政府、村支两委、社工、乡贤、农户五方的功能,建立五方联动机制,相互补充,打通乡村自治、德治和法治的脉络,改变传统一方施力与一方被动的状况,完善乡村治理体制。第一,发挥乡镇政府在完善公共服务能力的主导作用,加快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脚步。同时,设置一个农民与政府对话的平台,在两者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避免因沟通不畅产生的冲突与矛盾。第二,作为乡村精英较为集中的村支两委,充分发挥村委自治的功能,在社工的协同下,转变传统公众服务理念,加强基础服务的能力;第三,社工作为社会力量,一方面发挥专业优势,帮扶弱势群体,践行助人自助。另一方面,积极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和中心衔接作用,建构五方支持网络,打开农村社区治理的新格局;第四,发挥乡贤在传承乡村文明的核心作用,作为村民里的“领头羊”,激发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第五,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来,为乡村建设建言献策。

  服务队先后参加教育扶贫大会、社会工作年会等会议并发言交流经验,被中国社会工作、当代党员、重庆人才、中国文明网、人民网、社工中国网、华龙网、秀山网等媒介报道30余次。时任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副局长吕晓莉现场考察时指出,该项目对助推本土农村社会工作发展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扶贫重点是村民自身层面的改变,进而是农村整体面貌的改变。其中村民思想意识(扶智)在个体意识、家庭意识与社区意识的提升的改变。村民脱贫能力(扶贫)在行动能力和参与能力的增加上。村民精神生活(扶志)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的确立、理想的选择、道德的约束、文化娱乐生活的丰富等多层面有了变化。

  村民个体意识主要在学习意识与勤劳致富意识方面的重视。在学习意识提升方面,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促使村民不断与网络、外界接轨。社工作为一个协助者协助村内年老的村民学习手机的使用、电脑互联网的使用,同时协助村上干部使用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以及数据信息的管理。50人次的村民手机学习率和100余次的村干部办公软件学习率,从很大层面上提升了村民对学习意识的重视与热情,促进了村民整体学些能力的提升。在勤劳致富意识层面,社工作为倡导者,不断为村民提供外界的就业信息与普及国家的政策,为村民发家致富提供良好的就业基础。同时在村内开展十抵制·十提倡引导村民抵制好逸恶劳、提倡勤劳致富。在社工协助村民的不断学习下,很多村民辛劳务农,在聚友农村合作社开展产业兴旺,或外出务工不断增加村民的收入,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迈进。

  村民家庭意识主要体现在家风、家教、家训的改变上。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和家风”的重要论述,携手村支两委建立“文明乡风”“良好家风”的评价机制,将村规民约、道德规范和精神文明相融合,携手村支两委开展“孝顺儿女”、“孝顺媳妇”、“孝和家庭”的评选活动,为传承中华民族美德,弘扬孝道文化,发挥家庭在家教和家风中的重要作用,推动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全村的义务教育普及率及年义务教育质量不断提升,高等学校升学率不断增加,家庭教育在扶贫扶智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村民社区意识的改变主要体现在村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加上。一方面,从基础设施建设看,社工链接村委会和相应的外界部门,在同心协力下为村民置办了丰富的健身设施,同时道路的水泥硬化、群众大舞台的修建为村民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文化娱乐设施,使村民开始络绎不绝的前往村委会,村委会不断获取村民的更多信任与依赖。另外一方面,村委会不断引导村民抵制邪教,弘扬科学,摒弃一切封建迷信思想,观看《飞越老人院》等影院引发积极讨论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此外,在社区开展以“十抵制·十提倡”为主题的社区文化教育活动,将村民的思想内化和行为外化,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开展“生态文明传播”、“青山绿水好家乡”等服务活动,倡导“垃圾分类”,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发放分类垃圾桶,培育“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文明意识,普及生态文明理念,推进岑龙生态宜居环境建设;借助主题活动和小组活动倡导性别平等观念,改变传统“养儿防老”、“男尊女卑”思想对农村男女的权利和地位的影响,鼓励女性自助互助;联合村委会不断引导村民抵制邪教,弘扬科学,摒弃一切封建迷信思想,观看《飞越老人院》等影院引发积极讨论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最后社工动员村内的老人成立老年人协会,使村内的村民不断得到凝聚,坝坝舞团队、志愿者协会、老年人歌唱队在老年人协会的统一的协助下不断促进村民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同时村委会对老年人协会的设备支持、物质支持使村民对村委会、全村村民的认同感不断增加,同时村民的互动使归属感得到提升。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