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西南政法大学首批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招生了

   西南政法大学    2020-07-09

  疫情蔓延,高考之后不能看山看海,那就先来看看西南政法大学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吧!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学+法学”、“法学+英语”、“法学+工商管理”3个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是学校依托法学和新闻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新增的以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专业!

  今年,3个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将面向全国各省市招生,快来先睹为快吧!

  新闻学+法学

  项目简介

  “新闻学+法学”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是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9年新出台的《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依托西南政法大学新闻学、法学两大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开办的新型人才培养项目。本项目将充分发挥西南政法大学新闻学、法学学科优势,开展新闻学+法学跨学科融合教育,培养既具有新闻学专业技能,又具有法学专业思维的复合型跨学科人才。

  培养目标

  “新闻学+法学”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贯彻“立德树人、新法双修”培养理念,根据“坚定理想信念、扎实理论功底、系统专门知识、良好职业能力”的一流人才培养要求,旨在秉持 “中国立场、全球视野、法律正义、社会责任”理念,适应媒介融合变革与社会发展需求,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适合从事政法报道、法治传播、传媒法务的复合型、创新型一流人才。

  培养特色

  (一)每年招生人数、班数设置

  1.每年招生人数:40人

  2.班数设置:在新闻传播学院开设1个教学班

  (二)特色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

  1.特色课程

  双方联合开设法治新闻报道、媒介知识产权、人权概论、法律逻辑学等特色课程。

  2.人才培养模式

  (1)学制、修业年限与学位

  学制:标准学制为4年,实行弹性学习年限。不低于3年不高于6年(应征入伍保留学籍者除外)。

  学位:文学学士学位、法学学士学位(只发放一本学位证书,所授两个学位在证书中予以注明)。

  (2)学分要求:最低修读186学分,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16学分,通识必修课21学分;专业必修课88学分,专业选修课最低修读33学分;实践实验实训教学必修17学分,实践实验实训教学选修最低修读11学分。

  (3)合作模式为“6+1”合作模式:“6”:法学类课程由6个法学院支持开设;“1”:新闻传播类课程由新闻传播学院开设。

  3.具体人才培养方案反映的特色

  (1)优秀的师资队伍。授课教师专业能力强、知识背景丰富,学生将受益于高质量的教学模式与高水准的师资指导。培养学生具有清晰的法治传播从业者的角色认知,具备积极乐观、竞争协作的良好个性,掌握法治新闻传播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2)交叉的专业课程。专业课程为法学、新闻学专业核心课程,由6大法学院与新闻传播学院提供,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培养学生具备运用新闻学、法学理论和方法调查、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

  (3)丰富的实践锻炼。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在掌握新闻传播和司法行业发展现状与变化趋势的同时,积极投入法治传播实践,提供了蓝鲸计划等实践类课程,培养学生具备与新闻传播实践、司法实践相适应的业务能力和创新能力。

  招生计划

  注:北京、天津、浙江、山东为高考改革省,不分文理。

  法学+英语

  项目简介

  卓越法治人才“法学+英语”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由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与外语学院联合举办,通过跨学院跨学科方式培养国际化人权法学专门人才,入选教育部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项目、重庆市高校国际化特色建设项目。

  培养目标

  本专业切实贯彻“国际视野、中国立场、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理念,根据“坚定理想信念、扎实理论功底、系统专门知识、良好职业能力”的一流人才培养要求,充分吸收近年来学校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成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具有政法特色、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并能够满足经济社会需求的国际化、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一流法治人才。

  培养特色

  本专业坚持国际化导向和人权专业特色,按照“法学+外语+人权”三叠加培养模式,旨在面向联合国和国际组织、国家机关与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社会团体等单位,为培养掌握法学基本原理、具有扎实人权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从事人权外宣、人权国际交流、人权决策咨询,协助有关部门开展人权事务工作的国际化、复合型、创新型高端人才奠定基础。

  1.“法学+英语”双学士项目规模:60人,在外语学院开设教学班,独立培养。

  2.人才培养模式

  (1)学制、修业年限与学位

  学制:标准学制为4年,实行弹性学习年限,不低于3年不高于6年(应征入伍保留学籍者除外)。

  学位:法学学士学位+文学学士学位(只发放一本学位证书,所授两个学位在证书中予以注明)。

  (2)学分要求:最低修读191学分。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16学分,通识必修课16学分;专业必修课92学分,其中法学专业必修课44学分,英语专业必修课48学分。英语专业必修课中12个学分为在线修读学分,分别为英语阅读(2)、英语视听说(1-5)和英语口语(1-5)。专业选修课最低修读38学分,其中法学专业选修课最低修读24学分,英语专业选修课最低修读14学分;实践实验实训教学必修19学分,选修最低修读10学分。

  3.单独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分阶段培养。第一、第二学年注重专业基础教育,第三、第四学年强化职业素养和实务能力的全面提升。

  4.合作模式为“6+1”合作模式。“6”:法学类课程由6个法学院支持开设;“1”:英语类课程由外语学院开设。

  5.选聘校内外优秀师资授课。从校内选拔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承担教学工作任务,根据实际需要,聘请具有丰富对外人权工作实务经验的校外兼职教师为学生授课。

  6.实行双导师制度。在选聘学术功底深厚、教学效果显著的骨干教师作为校内导师的基础上,建设一支对人权法律实务具备丰富经验的兼职教师队伍,担任学生的校外导师。

  7.给予适当政策倾斜。鼓励学生出国交流、深造,并为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课外实践活动创造条件。

  招生计划

  法学+工商管理

  项目简介

  “法学+工商管理”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是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9年新出台的《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依托西南政法大学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法学以及重庆市重点学科工商管理开办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项目。本项目将充分发挥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学科、工商管理优势,开展“法学+工商管理”跨学科融合教育,培养既具有工商管理专业技能,又具有法学专业思维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跨学科的“精商明法”人才。

  培养目标

  “法学+工商管理”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贯彻“精商明法”的培养理念,根据“坚定理想信念、扎实理论功底、系统专门知识、良好职业能力”的一流“法商融合”人才培养要求,旨在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公共意识和创新精神,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具有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具备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能够从事与商业相关的立法、司法和法律服务工作以及相关领域的其他社会服务工作,德才兼备、务实创新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一流“法商融合”专业人才。

  培养特色

  (一)每年招生人数、班数设置

  每年招生40人,在商学院开设1个教学班。

  (二)特色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

  1.特色课程

  《企业法务管理》、《法商管理学》、《企业战略管理》、《商法学》、《互联网知识产权法》、《网络与信息安全法》等(详见人才培养方案)。

  2.人才培养模式

  (1)学制、修业年限与学位

  学制:标准学制为4年,实行弹性学习年限。不低于3年不高于6年(应征入伍保留学籍者除外)。

  学位:管理学学士学位、法学学士学位(只发放一本学位证书,所授两个学位在证书中予以注明)。

  (2)学分要求:最低修读188学分,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16学分,通识必修课-体育、大学英语、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创业基础-共计16学分;专业必修课86学分,专业选修课最低修读38学分;实践实验实训教学必修20学分,实践实验实训教学选修最低修读12学分。

  3.具体人才培养方案反映的特色

  (1)合作模式: “6+1”合作:“6+1”合作模式:西南政法大学6大法学院法学学科师资支持;商学院工商管理学科师资支持。

  (2)融合模式:“法商融合”:已初步建立了“法商融合”师资,工商管理专业具有10余位管理学博士、法学博士后专职教师;开设法商融合课程,《企业法务管理》、《法商管理学》、《企业战略管理》(开设双师同堂讲授专题)。

  (3)服务模式:“以本为本”:自2016级开设工商管理专业卓越法商融合人才实验班以来,三届学生均提出了对于双学位的渴求,双学位班的开设恰逢其时,不仅是为培养法商复合型人才,还体现了以本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服务理念。

  招生计划

  欢迎广大考生报考

  西南政法大学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内容推荐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招聘信息 | 京ICP证140769号 |京ICP备12045350号|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赛尔互联(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CERNET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