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移通学院智能工程学院获评重庆普通本科高校新型二级学院建设项目

   移通学院    2019-01-02

  经高校申报、专家评审、市教委审议、网上公示,公示无异议后,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智能工程学院获批立项建设普通本科高校新型二级学院,成为全市本科高校17个获批二级学院之一,也是重庆市独立学院唯一入选的建设项目。

  重庆市正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高水平工科院校、高技能人才短缺,一直制约重庆经济发展转型。为促进高等教育融入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我市更将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持续推进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等院校转型,重点支持大数据智能化类学科专业建设,大力发展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急需紧缺学科专业。

  移通学院作为教育部首批国家应用技术大学改革研究试点高校,一直践行“信息产业商学院”的办学定位,以本科MBA为人才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新工科”理念下人格高尚、专业基础扎实、创新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工程型、创业型、国际化”的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服务信息行业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智能工程学院作为我校锐意进取的二级学院,紧跟国家“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教育改革战略的步伐,坚实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深度实践之路,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实现了重大突破。

  “先”字铸魂,争做教改弄潮儿

  在当前“人工智能”及“智能制造”时代以及国家、国防、经济建设对智能工程应用人才巨大需求的背景下,2018年4月学校在原自动化系的基础上率先成立了智能工程学院,设有机器人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学院立足于重庆和西南地区,服务于区域经济,对接重庆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等领域,采用校企共建以小班化+国际化的教学模式,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有专业背景的未来社会中坚力量的领导者。

  学院已建成专业教学实验室21个,拥有大量现代化的教学、科研设备和仪器。一直以来,学院积极搭建、拓展校企合作平台,依托平台资源,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现已与重庆红亿机械有限公司、国家电投重庆合川发电有限公司、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大江动力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开展了一系列实质性合作项目。主要包括:校企联合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校外实习基地;派遣教师到企业工程实践锻炼;聘请企业高级工程师为我校兼职教授;校企联合研制智能设备(与重庆红亿机械有限公司合作研制的“汽车缸盖柔性生产线”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校企联合举办“智能制造工程师班”,实践“企业进课堂,课堂融行业”的“2.5+1.5”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凸显“工匠”特质的智能制造工程师。

  “质”字为要,夯牢高质量发展根基

  智能工程学院在全市本科高校中脱颖而出,关键是在“质”上做文章。专业建设高质量提升,内涵建设高质量提质。交叉融合智能控制、电气工程和机械工程方向,形成以机器人工程为龙头,以智能控制和智能制造为特色方向的智能工程学科群,展示了办学活力和创新能力。

  教改之路渐进延伸,专业建设成效显著。该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于2015年获批重庆市本科高校“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该专业还与德国海德堡应用技术大学、德国汉姆-利普斯塔特学院开展了中外合作办学。该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获批为重庆市重点培育学科,这些都为智能工程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智能控制和智能制造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以产业调研为基础,参考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邀请企业专家共同论证设计。机器人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三个专业采用“3+1”的人才培养模式。智能工程学院和重庆红亿机械有限公司共建“智能制造工程师班”,采用“2.5+1.5”的人才培养模式,两年半的学校专业基础教育,一年半的企业工程实践。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产学对接、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二是有较强的师资队伍。智能工程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1人,具有博士、硕士学历的教师占94.1%。另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14人为学院兼职教授。为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校企协同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每年派遣3-4名以上教师到企业参加4个月以上工程实践锻炼,现已有10位教师得到了工程实践锻炼,其中3名教师先后入选重庆市第二、第三批“双千双师交流计划”。

  三是有适合学生的教材与课程。智能工程学院教师自编适用于应用型高校学生的教材7部。“智能制造工程师班”采用“2.5+1.5”的培养模式,1.5年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由学院教师与企业工程师联合商讨制定了:教学大纲、自编讲义、自编教材和自制视频教材。重庆市教学团队“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和校级教学团队“电力智能控制基础”以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建设智能工程专业基础课程慕课、微课等在线资源。将“智能制造工程师班”教学模式,辐射到其他专业。

  四是强化实习实训。较为完善的实训实习平台,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智能工程学院已建成PLC实验室、供配电实验室、机械工程实验室、运动控制实验室、3D打印实验室等专业教学实验室21个。学院还建设有“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和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创新中心。3个校内实习基地。智能工程学院目前已建成校内外实习基地7个,其中校内实习基地3个:金工实习基地、电装实习基地、机电控制实习基地;在校企合作单位建立4个校外实习基地:国家电投重庆合川发电有限公司实习基地、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实习基地、重庆红亿机械有限公司实习基地、重庆大江动力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实习基地。

  “强”字引领,打造新型本科样板

  获批立项建设普通本科高校新型二级学院是机遇,更是挑战。具有与同类高校之间错位发展、特色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从信息产业商学院轨道上弯道超车。作为项目负责人,智能工程学院原院长汪纪锋教授成竹在胸,开始谋篇布局:

  增加商科课程,打造专业集群。根据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显示,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将成为人才缺口最大的专业,其中有信息技术专业背景的中小企业管理者将持续供不应求。在新兴产业与新经济风起云涌的当下,除增设信息产业“新工科”相关专业外,对所有专业进行升级改造,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商科课程。调研行业需求和学校办学定位,建立毕业生反馈机制,借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成功经验,建设机器人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的专业集群,增加商科内容;力争将机器人工程专业建设为重庆市的重点学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力争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深化产教融合、加快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建成重庆市特色专业;深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产教融合,校企共建共享的智能产品测试、研发和加工中心。依托校企合作平台,着力打造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智能制造”特色方向。

  外引内培,造就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师资力量决定项目成败,智能工程学院采用外引内培的形式引进高素质师资人才,引进具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外聘专业素质高且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充实教学队伍,建设学缘结构和职称结构相对合理的师资队伍;每年至少派送3名专业教师到企业工程实践锻炼,参与企业科研项目,再培养8-10名“双师双能”型教师;制定师资培养相关制度和教师专业发展规划,选派教师外出学习,学术交流,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技能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技能竞赛;制定完善教师与行业双向交流机制。

  创新探索课程资源建设及教学方法。编写《智能制造加工技术》、《智能制造装备设计与故障诊断》、《工业成本核算》等5部新型实用的工程应用型系列教材,争取将1-2门课程打造为市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产业调研,参考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优化理论课程体系,联合企业专家编写课程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自编讲义、教材和自制视频教材。利用企业资源,引进行业技术标准,开发、建设一批与企业岗位密切相关的专业教学资源;强化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与改革;结合实习实训、科技竞赛和完满教育活动改革实践课程体系;毕业设计为实习内容、企业专家指导企业项目、竞赛题目等,实现真题真做。

  构建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强化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构建智能控制学科多专业支撑共享的综合实践教学平台:校企合作联合建立科技服务基地;联合学院创业基地建设学科专业群支撑共享的创新创业平台;建立校校合作实训平台,将原有金工实习基地升级改造为“智能制造实训中心”;新建“智能控制实训中心”。建设“智能工程校内实训基地”;努力扩充校企合作单位数量,与企业联合建立科技服务基地,新增校外实训基地3-5个。

  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校企合作驶上快车道。聚焦人才培养目标转向,推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专业试点改革;探索跨专业实验班;深化校企合作成果,推进产教融合步伐。建立校企合作联席会,每年一次人才培养方案研讨,定期开展专题报告;推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探索跨专业实验班;深化校企合作成果,推进产教融合步伐。与共建合作企业红亿机械有限公司完成“汽车发动机缸盖柔性生产线”智能设备的研发项目;继续加强和重庆红亿机械有限公司的合作,联合研发“汽车发动机缸盖柔性生产线”。深入产学研合作,参与企业项目研发,衍生省部级项目;研发高端智能装备,申报省部级及其以上的科研项目2项;研发新能源汽车电子智能化装备,获得纵向的省部级项目2项。

  加强国际交流,助推国际化进程。推广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巩固已有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提升学术交流,开拓与欧美其他高校的高层次、宽领域、多渠道的合作交流;拓展与欧美发达国家高校的交流,加强教师、学生交流互访;每年一次校际间的学术交流研讨;每两年举办一次中外教育论坛;再培养3-4位双语教学教师,逐步提升双语教学水平,新增开3门“双语教学”课程。

  “精”字发力,明晰新时代发展路径

  社会服务是高校职能之一。调研重庆市智能工程行业人才需求及发展趋势,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密切结合,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适应重庆市汽车产业发展、智能控制需求的专业人才,合理配置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重,提升专业对口就业率;邀请企业工程师参与论证、研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3+1”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良好、具有一定领导力和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校企共建实验班,突显“工匠”精神,培养智能制造工程应用人才,提高学生在智能装备相关产业就业层次和就业率,学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

  服务于合川,服务于重庆,组建创新创业社团,引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采用“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完满教育”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培养具有专业背景的未来社会中坚力量的领导者;成立“智能工程协同创新中心”,使该中心具备为企业新产品设计、加工、制造、测试的能力,以支撑智能工程学院专业集群发展需求,并服务重庆智能产业发展。

  新的使命召唤每一位智能人,必须以壮士断腕的豪迈气概迎接实践探索,以开放包容的气度和胸襟与实力雄厚的公办高校竞争,全面开启普通本科高校新型二级学院建设的新征程。(苏述庚)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内容推荐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招聘信息 | 京ICP证140769号 |京ICP备12045350号|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赛尔互联(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CERNET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