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2016年重庆高考作文题出炉 专家解读如何提高语文素养
2016-06-07 15:45:00
中国教育在线

  6月7日上午11点30分高考语文考试结束,重庆市教育考试院邀请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董小玉分析、解读高考作文。

2016年高考重庆作文题

  董小玉教授解读到这次高考语文作文题聚焦语文学习、语文素养和语文实践,能够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与表达能力。它具有如下特点:

  一、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语文学习意义重大,既关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又关乎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软实力”是哈佛大学的教授约瑟夫·奈提出的著名概念,它更多指的是精神层面的追求,指的是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创造力。正如作家龙应台所说:“文化?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这实际上是说:我们在对人、对己、对环境的言行中,都渗透着文化修养、文化气质和文明素质。

  社会学家费孝通一直倡导文化自觉,这启示我们要承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诸如古人倡导的诚信、仁义、“天人合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教无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等等,我们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

  培养文化人,是语文学科的使命。目前正在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把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概括为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语文的核心素养,不仅契合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教育理念,也符合当今社会对学生的素养与能力要求。我们既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参与当代文化传播与交流,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开阔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做一个有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的文化人。

  二、具有语文学科的导向性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体现了很强的学科导向性,切合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实际,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提高我们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主要有三条途径:

  1.课堂有效教学。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要精神饱满、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积极参与课堂交流,通过古今“实用类”“文学类”“论述类”等语篇类型的学习与讨论,领悟规律、建构知识、掌握方法、拓展视野、涵泳思想、培养情怀。在教学的可视化、情境性中,提升课堂体验,培养语言运用的能力,关注语言运用的新现象和跨媒介运用的新特点,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感受正能量。

  2.课外大量阅读。阅读是一个民族精神发育和文化传承的基本途径,也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阅读能增强国家的软实力、强化社会的道德力、提升国际的传播力。课外阅读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渠道,能够充实我们的精神生活、提升人生境界。特别需要注重个性化阅读,深阅读,创造性阅读。105岁的已故作家杨绛曾告诫年轻人:你的问题在于读书不多却想得太多,阅读让我们的灵魂丰满和强健起来,阅读让生命之树常青。

  3.社会生活实践。课本小人生,人生大课本。古人曾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古人也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都是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我们要具备两只眼睛,一只眼睛要关注书本、阅读经典;另一只眼睛要关注社会、关注民生,观察社会生活,关注国内外大事和社会热点问题。做社会生活的参与者,在社会实践中,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具有浓郁的人文性

  在当今这个泛娱乐化、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容易培养“精神麻痹的人”,容易造就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没有创造能力的“单面人”,也容易出现众多没有思想的“空心人”,我们既不能患“思辨缺席症”,更不能成为“无意的两脚机器”。

  语文学习不仅可以开启智慧,激活思维,更能够培养我们的情商。情商是维系个人健康、情感、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情商关乎感知、移情、自律、自强,以及与人交流的能力。在语文学习中,我们既要吸收中外优秀文化的智慧,又要培养个人的道德修养、拓宽胸襟、宽容待人,在生活中做一个温暖的人,从而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生做人、学会做事。在生活中调控情绪、开启心智、激发潜能、成就人生。

  语文学习关系一个人的终身发展,作为一个文化人,要懂得尊重自己,不苟且,有品位;要懂得尊重别人,不霸道,有道德;要懂得尊重自然,不掠夺,有智能。品位、道德、智能这些都是文化积累的总和。我们要把自己历练成一个有文化品位、有思想深度、有情感温度的现代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社会是一本读不尽的大书,要把阅读作为信仰。终身学习,践行实践,要树立文化自觉与自信。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SRC-1136020641 2020-11-24 10:47